close

  記者滕翔昊
  2009年3月2日,為紀念武漢解放60周年,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聯合晨報,發起特別行動——尋訪迎接武漢之晨的地下工作者,連續3個月,晨報報道了大批曾經在武漢的地下黨人的工作、生活。
  地下黨員張敬先的侄兒張緒鏡無意中看到了該系列報道萌生出寫叔叔張敬先經歷的想法。
  昨天是武漢解放65周年紀念日,72歲的張緒鏡特意來晨報向記者講述了他整理的其叔叔70年前,在武漢進行地下工作時的傳奇故事。
  5年寫出萬字故事
  張緒鏡,住在漢口黃孝河北路,5年前,看到晨報《迎接武漢之晨的地下工作者》 系列報道,其中一篇是“策反大王”陳克東的故事。這讓他萌生出寫叔叔張敬先經歷的想法。當年,張敬先就是和陳克東一起在漢進行地下工作的。他開始收集叔叔張敬先的故事,走訪了和叔叔當年一起工作的戰友,查閱了大量史料,終於寫成了萬餘字的《隱蔽戰線的普通一兵——武漢黎明前叔父張敬先的地下戰鬥經歷》一稿。
  張緒鏡說,他在小時候,總喜歡聽叔叔講過去的那些事。
  昨天,記者聯繫到武漢黨史辦宣教處處長宋健,宋健說,根據資料顯示,張敬先應該是屬於地下市委系統在武漢活動,“他們為武漢的解放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張家是沙市抗日指揮部
  張緒鏡說,他們家祖籍江西南昌,明末遷到湖北沙市梅台巷77號,面積900多平方米,張敬先的父親是沙市“泰新百貨鋪”的經理,經銷百貨、綢緞布匹,生意很好。叔父張敬先很有經商天賦。在沙市“九和綢緞鋪”從店員升到主管。經常在武漢、宜昌、重慶、上海等長江沿線城市跑業務,人脈很廣。
  1937年“七·七事變”,張敬先面對國仇家恨,在老鄉陳克東引導下,成長為革命戰士。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梅台巷77號是沙市地下黨交通聯絡站,中共地下黨沙市支部在張敬先的家裡成立,梅台巷77號是中共地下黨領導沙市抗日的指揮部。
  1963年沙市市委將梅台巷77號房屋定為“革命遺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革命“商人”潛伏武漢
  抗戰勝利後,1946年初,陳克東和張敬先、司光繡由重慶到武漢重建、壯大地下黨組織;建立武漢地下黨交通聯絡站,擔任交通聯絡任務;為地下黨籌集活動經費等。
  張緒鏡說,陳克東派張敬先和司光繡先到武漢熟悉情況,站穩腳跟之後陳克東再進武漢。
  “他們開了家綢布莊。”張緒鏡說,陳克東同意張敬先的建議,在武漢開一家中型綢布商店。開店需要資金,他們得到上級組織撥一部分經費外,動員同志們捐獻資金。張敬先帶頭捐了自己的積蓄,還把祖上留下的梅台巷77號的房產變賣後所得款項上交中共地下黨。
  張緒鏡說,張敬先在六渡橋租了一個兩層樓的房屋,店名“泰新綢緞布莊”,就這樣開著店,一邊收集和傳遞情報,一邊做個生意既掩護了自己又為革命籌集了經費。
  出色交通員傳送情報靠記憶
  綢緞布莊開張後,武漢地下黨交通聯絡站建立起來了,建立暢通的傳遞情報秘密交通線,偵察國民黨反動派兵力佈防、火炮配備等軍事情報,保護各界革命人士過境;找內線瞭解國民黨反動派黨、政、軍、警上層要員的詳細情況;做好策反、統戰工作,分化瓦解,打擊敵人。要求同志們為武漢的解放貢獻自己一切,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生命。
  張緒鏡說,抗戰期間,張敬先是中共地下黨交通聯絡員,負責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和湖南津市地下交通聯絡總站站長陳克東之間傳送情報工作。1946年初,潛伏到武漢後,張敬先是中共南方局交通聯絡員,擔任在重慶的中共南方局組織部長錢瑛和武漢地下黨負責人陳克東之間聯絡傳送情報工作。
  張緒鏡說,張敬先把情報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對傳遞情報遇到危險有充分思想準備。為防備萬一,在長期交通聯絡工作中,練成非凡的記憶能力,中共南方局指示等重要情報牢記在腦子裡,準確無誤地向武漢地下黨傳達。
  張緒鏡說,1972年,叔叔因病去世,年僅52歲。  (原標題:黎明前,潛伏武漢的“紅色商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hwrnhrejt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